主题:读者最喜爱的100位二十世纪中国作家

发表于2008-05-30
贾平凹
  男,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野火集》、《山地笔记》、《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天狗》、《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白夜》、《怀念狼》,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杂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爱的踪迹》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浮躁》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长篇小说《废都》1997年获得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早期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废都》为代表的后一种创作似乎并不成功。
发表于2008-05-30
蒋子龙
  男,1941年生于河北沧县农村。1958年起在天津重型机械厂当工人,1960年入伍,1965年复员回厂,任过生产组长、厂长办公室秘书、车间总支副书记和代理主任等职。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79年发表《乔厂长上任记》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同年加入中国作协。此后发表了不少深受国内外注目的中短篇小说。其中《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阴错阳差》、《收审记》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还有长篇小说《蛇神》等。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天津文学》主编。
发表于2008-05-30
老舍
    (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八百万字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发表于2008-05-30
梁晓声
  男,原籍山东荣城县。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1968年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1974年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79年九月于《新港》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年轮》、《浮城》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发表于2008-05-30
刘恒
  男,1954年生于北京。15岁入伍,1975年复员,当过工人。1977年发表处女作《小石磨》,1979年调《北京文学》任编辑。因发表风格独特的《狗日的粮食》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引起文坛关注。此后,发表《狼窝》、《力气》、《白涡》、《虚证》、《四条汉子》、《教育诗》、《东南西北风》、《逍遥颂》等中长篇小说。部分小说被译成英、法、日、韩、丹麦等文字。已有五卷本《刘恒文集》问世。
     一些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并在内地或海外获奖,如《伏羲伏羲》(片名叫《菊豆》,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李保田主演)、《黑的雪》(片名叫《本命年》,由郑洞天执导,姜文主演)以及长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电影由笑星冯巩主演),尤其后者颇为观众所关注。但从作品的质量上看,后者明显不如他以前的中短篇有力度。
发表于2008-05-30
刘心武
  男,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生于1942年,1950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
  519长镜头》,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八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发表于2008-05-30
刘绍棠
   (1936-1997)男,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著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发表于2008-05-30
刘索拉 女,一位曾经被视为中国真正“现代派”的作家。祖籍陕西志丹,1955年生于北京。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曾为电影作过插曲,出过盒带,在北京举行过独唱音乐会。1985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随后发表中篇小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著有小说集《你别无选择》、《混沌加哩楞》等。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刘索拉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中国八十年代的现实,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族”或“迷惘的一代”。
     1988年后旅居英国,目前定居纽约。1997年在纽约成立自己的音乐唱片制作公司,致力于使中国传统音乐以一种新形象进入世界音乐界。主要音乐作品有《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缠》、《六月雪》等。
发表于2008-05-30
刘震云
    男,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县。1973年入伍,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员,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农民日报》任记者。1982年开始创作,已相继发表《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等中短篇小说,作品多次获各种文学奖。中国作协会员。八十年代中期曾与池莉、方方等一同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引起全国性反响,中篇小说《一地鸡毛》更因改编为电视剧而受人瞩目。其作品大多围绕权力与人性的关系展开,“故乡系列”历史小说则颇受圈内人嘉许。
发表于2008-05-30
 刘兆林
    男,1949年出生,黑龙江巴彦县人,父亲是教师。1968年高中毕业入伍,当过炮兵战士、侦察班长,后提干当团政治处新闻干事,后选调到吉林省军区宣传处当文化干事,1977年调沈阳军区文化部抓部队业余文学创作,1979年转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1984年考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啊,索伦河谷的枪声》(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黄豆生北国》、《爱情线》、《新兵老贺尝到的滋味》、《爸爸啊、爸爸》、《雪国热闹镇》(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