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好消息!】箍桶巷街区9月28日开街啦!

发表于2013-08-27

 南京门东地区是古秦淮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重要区域,保存了五六百年的街巷肌理及历史建筑。这里有明初富豪沈万三故居、太平天国时期金陵首富蒋百万故居、明武宗钓鱼的小西湖,还有“问渠哪得清如许”的问渠茶社……

 9月28日,老城南门东复兴与保护工程的箍桶巷示范街区将开街。在这里可以逛百年老店,吃各式“最老城南”的小吃。逛累了,还可以喝星巴克,去德云社听听相声。更让人兴奋的是,这里未来还可以探访中国首个女状元的傅宅……



发表于2013-08-27

                 老门东的今生


“老门东” 复兴巷子都“瘦身”


如果把南京老城南比作一扇大门,那么门西和门东就好比两扇门板,一左一右,开启了整个老城的记忆。“老门东”因地处明城墙中华门城堡以东故称“门东”。原来的门东地区,曲曲折折的老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巷子两边大量古民居鳞次栉比,重重叠叠,浑然一体。但随着城市建设,交通发展,“老门东”越来越破败,不得不进行保护与复兴。

昨天,从马府街走进箍桶巷,记者再次感受到浓浓的城南味道。一眼望去,“老门东”的牌坊南面,两侧建满了明清风格的各式造型的仿古建筑。其中既有体现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青砖小瓦,又有类似于苏式园林的亭台楼阁,更有粗犷些的民国式洋楼,甚至还有玻璃幕墙包裹下的后现代风格建筑,味道十足,独具匠心。

“箍桶巷昔日只有13米宽,但后来不断被拓宽,成了一条22米至30米宽的大马路。在这次改造中,通过兴建传统样式的仿古建筑,让巷子瘦身到了15米宽。”现场有工人告诉记者,作为老城南改造的示范性工程——箍桶巷街区的修缮正在加速,沿街建筑还都在招商中,预计9月28日有望正式开街。

探访这里,就像街区里的标语一样,“重粉老城,激起万千思绪”。


南京人最爱吃的韩复兴鸭子店


很多老南京都会记得,湖南路韩复兴店内买鸭子的市民总是人头攒动,连门口卖鸭油烧饼的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然而湖南路二次提升后,那里的韩复兴店很遗憾地被拆除。

未来,在“老门东”的牌坊往南不远的店面,南京人将重新尝到好吃的韩复兴鸭子。“韩复兴是百年老店,当时在湖南路外地客人特别多,特别是晚上的夜市。有的外地人一来都是几箱几箱地买。”该店的一位员工向记者回忆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的问渠茶社就在韩复兴鸭子店往南不远处。著名南宋哲学家朱熹有句脍炙人口的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在这样有味道的茶社里喝茶,肯定会心清自明吧。

“箍桶巷示范街未来将主打老字号零售店。”负责招商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南北向的箍桶巷两侧除了韩复兴鸭子店外,还有问渠茶社、复制水街白鹭洲啤酒吧的白鹭洲啤酒吧二店、星巴克咖啡吧、德云社分社等休闲场所。东西向则将打造老城南小吃一条街。“开街肯定是在9月28日,但备受期待的德云社的开业时间目前还不确定。”


发表于2013-08-27

                   老门东的前世

历史上惟一的女状元傅善祥故居


更让人兴奋的是,即将在国庆节前开张的老门东,除了早有名气的蒋百万故居外,还将再现傅善祥故居、骏惠书屋、上江考棚和提调公馆。

《秦淮区志》:“东起上江考棚,西至中华门。太平天国时期。女状元傅善祥居此,称贵人坊”。仿建的傅宅就是中国唯一女状元傅善祥的出生地。记者探访发现,这处深宅大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建设使用了很多老构件。宅子的圆顶藻井,更是雕着凤凰,显示着宅子主人的显赫身份。

古代中国曾出现过几百个进士状元,而其中只有一个女子获得如此殊荣,她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才女傅善祥。这位饱经辛酸的南京女子,生下来以后就离开父母跟哥嫂度日。出嫁后,18岁那年丈夫死亡,狠心的婆婆几次要将她卖给别人。后来,她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参加了太平军。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设立女科考试。在状元考试中,考题中有一考题取自《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参加考试的两百多人中,唯有天资聪慧、颇有才能的傅善祥一反传统观念,引古来贤女内助之功,并指出孔子歧视妇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最终傅善祥取得了头名状元。天王洪秀全任命傅“女丞相”之职参与天朝的军国大事。


木雕老构件聚集的骏惠书屋


在傅宅的南面,建了一个大院落,面北的大门有一根非常粗的大梁,梁上雕着各式精致的木雕人物。在南门,记者看到了骏惠书屋四字。据史料记载,此处书屋总地址原在安徽,猜测原为安徽在南京的书院办事处。

书还没有布置到位,但踏进骏惠书屋,记者被这里的各式木雕震惊了。所能看见的门、窗、檐、梁、垂替、雀替等,无一不是构思精巧的木雕构成,老城南旧宅改造拆下来的很多木雕老构件在这里得到了新生——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各种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折射出古代艺人、工匠娴熟的技巧、超凡的智慧、深厚的文化积淀。木雕之上,如渊明陶饮,八仙过海、竹林七贤、二十四孝等,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实、典故、传说、佳话,几乎可以涵盖展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了。这里如果称之为南京第一木雕楼,一点也不为过。


秀才“预考”的上江考棚、提调公馆


另两处重获“新生”的上江考棚、提调公馆均与科举考试有关。《南京市地名录》有上江考棚地名,“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举时,上江考生宿舍设此,故名。”

“上江考棚并非一直在这带,而是经历了数次变迁。”从小家住上江考棚的胡先生如今已经搬到了其他的地区。但说起上江考棚,他很带劲:听老辈的人说,这个地名从明代时就流传下来了。明代时,每三年各省都会举行一次“乡试”,老百姓称之为“大比”之年。当时的两江(时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下江)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江南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报考人必须通过预试,预试的场所即考棚,上江考棚是安徽学子的预考考场。

1864年7月,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定都于南京),清政府两江总督曾国藩宣布“涤荡兵气,以兴文教为先”,下令于当年即开始在南京举行科举考试,故急急忙忙购买城南三条营之梁姓房屋,建提调公馆,以重建上江考棚,供安徽考生来南京参加预试之用。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