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江北新区将成为都市圈发展的强力引擎

发表于2016-05-26

近日,江北新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成立,成为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发展定位是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发展支点;南京都市圈和苏南地区的新增长极;南京市相对独立、产城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的城市副中心。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南京都市圈内多个地区与江北新区接壤,马鞍山和县、滁州、天长将有34条通道与江北新区实现对接,时空距离进一步缩小。江北新区,将成为圈域发展的强力引擎。

地域相连交通便利

都市圈分享江北新区“溢出效应”

在目前南京都市圈内确定的22片跨界地区中,涉及江北新区的有5片,分别是乌江新市镇连片发展地区、浦口—乌衣—汊河、六合—来安、金牛湖—天长、龙袍—仪征联系紧密地区。因此,从区域空间上来说,江北新区正位于与南京都市圈转移与转型融合的重点拓展区域。

同时,根据规划,江北新区未来将与周边地区实现34条通道对接。其中,宁和对接5条通道、宁滁对接16条通道、宁仪对接8条通道,涉及到马鞍山、滁州、扬州3个都市圈成员城市。正所谓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34条通道的逐步打通,势必为以上跨界地区跨界项目的建设实施、分享江北新区的“溢出效应”、与江北新区的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集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

提升都市圈公共服务品质

因为距离南京近,都市圈成员城市的不少居民选择在南京购房、上学、工作、就医、休闲娱乐,居民生活的交织程度越来越深。比如,汊河经济开发区居民持有的医保卡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江北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一四医院可实现即时报销;句容市近一半私家车主使用的是南京车牌……随着江北新区基础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都市圈跨界地区的居民将不用再“奔赴”南京主城,在家门口的江北新区就可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据了解,除了现有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一中等名校开设的分校,浦口区预计还将创建一中明发滨江分校集团、行知学校集团、浦口外国语学校集团等,与力学小学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力争与南师附中达成联办初中协议;八卦洲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学、小学、幼儿园进行改造;六合区将加强与市区名校合作,建设南京六一幼儿园幸福分园、南师附小方洲小学;化工园区则将着手打造一批“智慧校园”。这些都意味着,江北新区将聚集越来越多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与主城之间的差距。

在医疗设施方面,将原址扩建江北人民医院,在核心区、桥北、六合、桥林各新建1所三级医院,扩建5所二级医院;规划浦口异地新建浦口区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规划每个社区建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拿马鞍山的和县来说,当地居民去江北新区比前往马鞍山市区要方便得多。因此,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在江北新区的不断聚集,将为周边地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马鞍山市发改委综合科副科长钱峰说。

发挥辐射作用

联合都市圈共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成为辐射南京都市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江北新区的定位之一。然而,江北新区总体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农业装备水平不高。未来,江北新区将重点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滁州的来安、天长、汊河都与江北新区接壤,相信未来能够直接受到其辐射作用,逐渐衍生出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新的业态。”滁州市发改委经协办主任范德胜说。钱峰则表示,马鞍山和县传统农业基础较好,未来既可以与江北新区形成互补,又能够接受新区辐射,发展新型农业。
发表于2016-05-26

沙发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