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A股破发潮说明询价制还有漏洞

发表于2010-03-10
上周招商证券破发的阴霾还未散尽,本周一些大盘股已经加入到破发大军中来了。
首先,破发,甚至破发潮的出现,是二级市场对发行高市盈率的自然反应,在大盘调整过程中出现破发,亦或说大盘股破发带来一轮调整,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决不能因此认为大盘中期要走熊!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发表于2010-03-10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让我们来看看今年出现破发潮究竟是为什么?今年出现的破发潮和2008年初和08年中期的破发潮有什么不同?
记得在2008年3月26日,中国太保首次破发,成为2006年以来的首个破发股票。笔者在当天写了篇名为“警惕太保破发的危险信号”评论。而当时中国太保破发,其主要因素是网下申购的3亿股当天结束了三个月的限制,于是那些机构不再承担护盘义务,纷纷夺路而逃。
发表于2010-03-10
而今年的招商证券破发,则是在其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也就是说,连网下申购的机构都觉得首发市盈率高得离谱,他们连三个月解禁期都等不了了,干脆一点都不护盘,跑为上策。
两次破发潮,究其原因,当然是高市盈率。而此高更甚于彼高,机构一看指数环境不好而立马跑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当年中国太保发行市盈率是35倍,就被惊呼为太高。而今年招商证券发行市盈率达到了56倍。
发表于2010-03-10
不过,今年的高市盈率,是在新股发行制度有了变化之后出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破发究竟是市场化的结果还是市场化的原因呢?
回头看看吧,在停止了一年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后,今年6月市场开闸,允许企业发行新股和再融资。以6月19日桂林三金获得证监会批文为起点,新的发行制度下的新股发行工作已经运行了近半年。
应该说,新制度的“市场化”取向是值得肯定的,中小散户“一签难求”、机构凭资金优势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打包上市”可以让新股更加理性的定价,让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
发表于2010-03-10
但是,本轮破发潮的涌现却告诉我们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询价制度依然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首先,完全靠“询价”办法来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已经证明会导致新股发行市盈率偏高甚至过高。询价虽然是市场行为,但并不意味着监管机构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对于询价机构的违规行为,比如“价托”行为,比如变相高报价行为都要进行有力打击。否则,高市盈率的新股发行必然会成为压垮二级市场的沉重包袱。
我们看到,成渝高速发行价是51.29倍市盈率、光大证券发行竟然58.56倍、招商证券56倍、中国中冶41.90倍,更不用说创业板公司动辄七八十倍以上的市盈率。这都为挂牌后股价迅速的价值回归提供了必然诱因,非理性的定价必然诱发非理性的反弹。
发表于2010-03-10
也就是说,一级市场市盈率高,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必须高于发行市盈率投资者才能赚钱,恶性的一级市场定价导致二级市场继续超高。有了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首先制造的大泡沫才有了二级市场更大的泡沫。可喜的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开始变聪明了,他们不肯接这个烫手山芋,山芋掉到地板上就是必然的事情。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