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民权虎"虎年展虎威 探访中国画虎第一村(组图)

发表于2011-09-03
"民权虎"虎年展虎威 探访中国画虎第一村(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2-02

王公庄村的“四大虎王”和“四小虎王”在一起切磋画艺。

产业兴旺来之不易

政府搭建平台促发展

王公庄村现在已拥有“全国文化产业(美术)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称号,然而,在王公庄村“中国画虎第一村”品牌打响之前,农民画家们差不多都经历过背着画作奔走各地自我推销的艰辛。对于早期画画、卖画的经历,王公庄村的“虎王”们每个人都有着一箩筐的故事可以讲。

王培振、王培双、肖彦卿、王建民这“四大虎王”作为王公庄村早年的绘画探索者,在临摹画册、自学取法之余,一方面负笈远行求教名师指点,另一方面走南闯北于全国各个绘画古玩市场或是艺术画廊推广自己的绘画作品。郑州古玩市场、开封龙亭画廊、北京潘家园市场、南京夫子庙……全国各大、中城市都留下过他们坚定而执拗的足迹。

“那些年真挺难的,画技不够成熟,作品也得不到市场认可。”肖彦卿叹道。

“如果单靠农民画家们自个儿跑渠道,往撑了讲,‘虎王’级别的也就年收入1万元,但在各级党委、政府介入推广民权虎、画虎村品牌后,他们的收入何止涨了10倍!”北关镇副镇长李云说道。

近年来,随着中央作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王公庄村绘画产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先后投资 1000余万元,为该村铺修道路近4公里,建起艺术村门、农民文化广场和农民绘画艺术中心,并对该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综合整治。

如今走在宽阔的水泥道路上,近观农民画廊的仿古建筑,远望农民绘画艺术中心大楼,已经很难想象昔日泥泞小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光景。

“俺这人比较粗,说不来什么好听的话,但真的是从心里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王培双说。

“正因为知名度上去了,品牌打响了,画作的价格才提高了。”肖彦卿一针见血。

“南方的深圳大芬村通过发展油画产业已成为我国油画绘制、加工、出口基地,希望北方的民权王公庄村能够成为国画基地,吸引全国的画师聚集到王公庄村来。”王建民的心愿,同样也是政府对王公庄村未来发展的愿景。

(图片由白涛、王耕超等摄影)

王培双所绘《五福图》

采访手记

从在农民春晚录制彩排现场初次见到王公庄村的诸位农民画家,到跟车同回民权县,再至深入王公庄村……一路行走,一路交谈,一路观察。记者最想探究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农民画家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农民与画家身份的重叠的?

他们的答案都是同一个:他们依然是农民,尽管已不再依附于土地,但对这片土地依然爱得深沉;他们同时也是画家,以爱好生根,因执着开花,在市场化、产业化中结果。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重建·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中所言,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为我们乡土社会保持着地方人才。这些人物即使跃登龙门,也并不忘本,而且对于根源的保卫和培养时常被看成一种责任。因之,常有一地有了一个成名的人物,所谓开了风气,接着会有相当长的时期,人才辈出的。循环作育,蔚为大观。人才不脱离草根,使中国文化能深入地方,也使人才的来源充沛浩阔。

王公庄村绘画事业的先驱者们如今大都脱贫致富、收入颇丰,却皆不忘提携后辈,参与公益活动,举行慈善义卖……希望以自身优势带动乡亲们一块儿发展。

“农民永远想着农民。”肖彦卿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我自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知道农村的困难,更知道农村有多少孩子渴望学画。”任伟依然初衷不改。

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晨兴理笔墨,带月虎画成——中国农民亘古以来的劳作和生活方式,在王公庄村有了新的定义。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责任编辑: 老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