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11页

主题:楼市酷评:感悟地产

发表于2007-10-08
这些年房地产很热。快速发展热,宏观调控也热。
总之,想冷是冷不下来的。这种热其实很正常,这不仅因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确实是人类首选之梦,更因为房地产快速发展,甚至过热发展,过度发展,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省略不掉的。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过长,但想人为的“过短”,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或愿望。
发表于2007-10-08
早在去年十一月份就收到了我们《每日新报》记者冯婉蓉同志这部书稿,希望我能写些体会和感想。但终因忙乱至今,两个多月了,才能稍稍静下心来品读冯婉蓉的那些和地产有关的也和新闻有关的心灵感悟。我最深的感觉是,这些感悟绝对地属于冯婉蓉自己。

实事求是地说,阅读之后,我很惊讶这些观察独到,文字优美的经济随笔。我同时更感欣慰的是我们拥有这样尽职尽心、非常出色的专业记者。平时偶尔也读过一些冯婉蓉的随笔 
 
 
文字,但这样比较完整地阅读,特别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有了十分不同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为我的报纸开了一个个人经济随笔专栏,因此便知道报纸的经济随笔其实很难写。如果归类于言论这样一个品种,它除了对新闻性的要求之外,深入浅出、言之有物和观点独到是最难的。这里除了必备的理论素养外,独立独行的立场,超然物外的观察力,以及和这个观察力有关的新闻眼光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化之后,全球化的背景,信息化的背景,技术对生活,对社会进步的不可抗拒的硬干预,都要求我们的记者或作者尽可能地摆脱地域的局限,观念的局限,既设身处地,又能超然物外;既能见物,又能见人;冷静的观察多,主观的臆断少;既有披沙拣金的水平,又有忽略不计的大度,再加上较为干净的文字,文字中较为纯粹的感情,感情中较为深刻的感悟,这样一篇好的随笔,好的经济随笔就有了。冯婉蓉的感悟地产虽不能说篇篇如此,但确实有这样的好文章,既有好感觉,又有好笔力。
发表于2007-10-08
这些年房地产很热。快速发展热,宏观调控也热。总之,想冷是冷不下来的。这种热其实很正常,这不仅因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确实是人类首选之梦,更因为房地产快速发展,甚至过热发展,过度发展,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省略不掉的。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过长,但想人为的“过短”,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或愿望。我始终认为这更多地是由“需求”决定的。这个“需求”既和我们的历史欠账有关,也和市场资源的配置有关。不论怎样,对于新闻来讲,市场之热,社会之热应该是最本能的原动力。谁也不能要求新闻不去关注热点,新闻也不能总炒冷饭。关键是新闻是否能在热点与热点之间,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眼光和比较冷静的文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给读者以更多角度的新闻去做属于自己的取舍。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冯婉蓉这样的随笔,这样的记者了。

去年两位领导同志针对新闻业的发展,针对记者队伍的培养,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要特别防止记者的贵族化倾向,即我们的一些记者追星捧腕,过度化高端,离实际生活远,离老百姓更远,这位领导的问题是:挤公交车的记者还有多少?另一个观点是,要特别关注记者的专业化培养,即我们的记者越来越“宏观”,越来越“宽泛”,专于一行,精于一业的大牌记者、专家型记者越来越少。其实,世界许多著名的媒体都有这种被称为专家型的记者,这些记者以自己专业化的素养和水平,成为这些媒体的某一方面的名笔、名记,最后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也是这样,比如凤凰的时事评论员以深入研究,个性化的见地,成为凤凰的品牌。比如《财经》的主笔胡舒立,以自己对经济、对企业非常独到的观点,非常敏锐的眼光,也成为《财经》的品牌。其实一个贵族化倾向,一个专业化问题,都和记者是否深入有关。冯婉蓉同志能有这样一本很丰富的收获,能有这样许多独到个性化的感悟,除了和她的职业经历,职业敏感有关,更重要的还在于她的深入,能够深入也乐于深入,不仅深入事件,也深入人心。深入下去,深入研究,才有这样深刻真实的深刻感悟。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整体事业的发展,象冯婉蓉同志这样的记者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职业化,也越来越有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力,其实就是我们报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5年1月22日

张建星
发表于2007-10-08
经过了一次短时间的整理思索之后,最近楼市再次给了老百姓一个惊喜:低总价房终于来了!

水木天成、大通绿岛、第六大道都已于近日推出了 80平方米左右、总价 25万元上下的低总价房。听说还有奥园等一些项目也正在相关的准备中。真是可喜可贺。记得前一个月左右,本报还专门就市场的供需矛盾组织过一次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对话,当时,面对购房 
 
 
者关于房价过高的怨言,开发商们也是一脸的无可奈何:困难是明摆着的,土地成本提高、建材价格飙升、人工费增加,所有有关盖房子的费用都在涨,开发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市场是不管这套的,你就是有天大的道理,它依然是我行我素。老百姓现在就是需要便宜的房子,怎么办吧?面对这种局面,那些聪明的开发商终于坐不住了,他们知道,如果再不有所动作的话,就会眼睁睁地失去这部分市场。这时候如果还选择沉默,和市场较劲儿,或者持不管不顾、爱买不买态度,或者继续对着市场无谓地发牢骚、甩闲话都将是无济于事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于是在重重困境面前他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成本提高就把面积减下来,单价降不下来就把总价降下来,大户型的设计已经完成不要紧,可以再改回来。他们就是这样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为老百姓献上了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他们就像身经百战的战士一般,终于找到了战场的突破口。最近这些产品正在陆续上市,说真的,好得没的说。这次中低收入的老百姓不但买到了自己买得起的房子,同时他们还会惊喜地发现,因为只是部分户型的调整,并没有降低整个楼盘的档次,自己还买到了本来买不起的环境。

有人在担心这些低总价房有可能成为城市未来的累赘,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来它的数量不是很大,还不足以成为这个巨大市场的累赘。二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只要尽可能地让整个房子的空间布局合理,同时再赋予它一个优美安逸的外部环境,想来这样的房子依然可以划进中档房的范围中去,估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市场对它都会是有需求的。而这类房子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上市,其意义却是巨大的。它为积蓄已久的巨大需求找到了合适的资金出口,缓解了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让一些想大捞一把的投机商们失去了可乘之机。同时,它也让老百姓注视开发商的眼神儿一下柔和了许多:原来他们也并非都是奸商,大多还是很有些悲天悯人的情怀的。

2004-4-17
发表于2007-10-08
最近经过一个楼盘时,发现有一些工人正在拆除那个楼盘四周的围挡,当时感觉很纳闷,因为围挡里面是这个楼盘的三期,马上就要动工了,围挡刚刚封好,为什么又要拆掉?于是忍不住拨通了该项目负责人的电话,打趣问他是不是钱多了烧的。电话里,这位负责人先是长吁短叹,最后才满腹牢骚地说出了其中的缘故。原来是因为楼盘的名称不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被勒令整改了,有关部门要求,该楼盘今后所有的对外宣传都不能再使用过去的名字。这位负责人当时是愁肠百转,他说拆掉围挡是小事,重要的是以前的名字目前在本市已 
 
 
是家喻户晓,楼盘本身也已经自成风格。而有关部门为该楼盘起的新名字与这个楼盘数年来所形成的风格却是南辕北辙,要使用这个新名字,不但要考虑在楼盘外檐上要与过去有所区别,而且还将牵扯到整个项目的规划、园林等风格的改变,可绝不是仅仅改名字那么简单。

记忆中,听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相信很多楼盘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据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多半是一些开发周期比较长的楼盘,这些楼盘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做一期,然后二期、三期直到现在。那时候由于市场还不够规范,很多楼盘都是先自己起一个中意的名字,然后就用这个名字开始一系列的宣传推广工作,直到有关部门查下来,才赶紧补办报批手续。结果就有可能因为开发商自己起的名字不符合相关要求而出现上述这种情况,而这时候往往那个旧名字已经被叫响了。无奈之下,为了应付差事,有些脑筋灵活的开发商干脆为自己的项目起了大名、小名。这样做不但能够给有关方面一个交代,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了企业的损失。
发表于2007-10-08
应该说这样的事是分不清谁对谁错的,它是在整个房地产市场尚未步入正轨之前发生的,可能应该算历史遗留问题。依笔者看,对于这类问题是否可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是否应该本着爱护企业的原则,在将企业损失减少到最低的前提下,采取一种相对柔和的办法去妥善地加以解决?一个企业树立起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容易,当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时,硬要改变它,岂不是毁掉了这个品牌?这种损失绝不是金钱所能够衡量的,它的杀伤力就好比要求
发表于2007-10-08
说起来,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老了,但是,当它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天津楼市发展的问题的时候,重新再谈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最近,不约而同地,已经至少不下五家本市或外地房地产企业表示,招聘不到令他们满意的中层管理人员。这个消息对于一个城市的就业形势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然而对天津房地产行业来说,却更像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难道我们天津真的是没人了吗?本着强烈的对 
 
 
这片土地的热爱,笔者对这种说法表示了自己所能表示出的愤怒。但是平静之后想想,凡是身边自己认识的业内人士,不论是做管理的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确大多都能至少五年如一日,奋战在自己那已经相当稳定的工作岗位上。这一点,让很多外地人匪夷所思:难道他们真的就对自己的工作那么满意?他们就不期望着让自己的职场生涯再上一个台阶?就人性本身而言,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人都是有野心的,把阳光给谁,他都会想办法灿烂一下。那么对此只有一个解释了,这种现象体现了人性的另一面---惰性。
发表于2007-10-08
的确,给谁阳光他都要想办法灿烂。然而,如果没有阳光主动的照耀,我们就没办法灿烂了吗?找啊,只要你是块金子,就肯定有发光的地方。关键是要找,主动地去找,去寻找那一缕能够让你发光的阳光。已经做了领导的也便罢了,那些在普通岗位上锤炼多年、已具备相当能力与经验的人,你们还在等什么?相信你自己,相信你自己一定能够在一个新企业里担当起重要的角色,眼下你的上司能够做到的,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也能做到。真的,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其实人与人相比,有时候差的可能就是那一点点勇气。让有能力的人都去灿烂吧,给那些后来的人也留一点即将灿烂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才才能形成梯队,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当然,笔者决不是在挑唆大家全员跳槽。但是如果当你的能力在现有的岗位上已经无法得到尽情施展的时候,相信你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点儿痛苦的感觉,有一点怀才不遇的郁闷。那么现在就是你跳槽的时候了。

生活需要变化,环境也需要变化。相信在一个新的氛围里,你会拥有一份不一样的心情。这份愉悦的心情能够帮助你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挪活,树挪死。其实每一句这样看似平常的俗话中都是蕴涵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的。

2004-4-3
发表于2007-10-08
有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的意思谁都懂,它就是在告诫人们,在利益面前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去争抢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有人会问,这和房地产有何相干?不错,这本来只是一句有关做人的警句,然而最近笔者却发现,其实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地产圈出现的某些现象。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有很多过去曾经做代理销售的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近几年 
 
 
已经开始兼顾开发了,也有一些原本专司开发的企业后来一点点发展成为集销售、物业管理、甚至房地产中介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究其最根本原因就是一个
发表于2007-10-08
那么,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这样的企业今天运作得究竟如何呢?大家不难看到,它们似乎大都没有做出什么骄人的业绩,由于涉足的是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经营那些新公司甚至要耗费掉超过老公司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不但没有令企业蓬勃壮大,反而成了企业长足进步的最大掣肘。最终这样的企业不是因为资金短缺而拆了东墙补西墙,就是由于精力有限最终不得不为了保全实力而忍痛断腕,砍掉一些只赔不赚的分支企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如果当初你能专心致志地守住自己的强项,倾尽一切心力去经营它,想必你今天一定已经因为拥有一个体魄健壮、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企业而在某个领域独霸一方了。

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当然可以做销售。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开发的项目交给一家专业的代理公司,其收益是截然不同的。也许在你手里只能卖 4000元 /平方米的房子,到他们手里就能卖到 6000元 /平方米。无他,凭的就是专业。人家能够凭着人家的专业为你赚到你自己赚不到的钱。怎么样,想通了吧?人心不足蛇吞象,有钱大家一起赚。永远也不要期望把天下的钱都赚到自己的口袋里。那样你会累死的。

2004-3-20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