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下关影像】回顾“老城北旧影”,看看咱下关“最后的老艺人”吧。

发表于2013-03-19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下关,是南京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铁路货场的车水马龙,轮渡码头的人来人往,水产肉类的起伏叫卖,相伴而生的是手工艺人的集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转变,老工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不久区县合并,老下关地名也将不复存在。

 

铁匠张永安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铺位。

发表于2013-03-19

做出的东西十年不能坏

人物:82岁白铁匠

产品:洒水壶、漏斗、水桶

见到夏依海的时候,已是中午十一点多,他站在马路边上将一根长长的铁丝放在白铁皮边沿上,左手拿着钳子把白铁皮的边沿卷起,右手抡起铁锤敲打卷起的铁皮边沿……在他背后的墙上,挂着他的作品,白铁皮做成的桶、洒水壶、漏斗、水桶、铁锅。细细看下,每一个都很扎实坚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之前要先出个大样。”82岁的夏老对待活计极其认真,一把锤、一把钳、一把尺、一个圆规、一段轨、一把剪刀,一张白铁皮上剪裁、切割,再根据需要成形,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大小头或弯头,全靠手工来完成。夏依海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永久耐用,十年不能坏”。

“过去这一条街上都是做黑白铁的,现在好像只有我一个人了。”夏老说,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这份工艺越来越少有人愿意传承,过去自己收过的30多个徒弟大多改行。家人都劝他不要再干了,夏老却不肯,“坐在家里闲着一天都难受。”事实上,这样一份手艺,即便是在几十年前还兴旺的时候,也挣不了多少钱,但夏老一辈子从中获得了“造物”的快乐。

发表于2013-03-19

 

篾匠师傅的工作环境弥漫着竹子香。  

剖出来的篾片粗细均匀

人物:56岁的篾匠

产品:蒸笼

过去在乡村中,篾匠的的形象,永远是宁静而内敛的个体。56岁的刘林现在扎着旧帆布围裙,一筒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他手拿着篾刀,小心地将竹片再剖成细细的竹篾,剖出来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接下来,他要在竹篾上打孔,然后弯曲定型,加工成光滑又食用的篾制工艺品,虽然辛苦,但是在竹子的清香中工作,总算是这个工作的一种福利。

虽然场地狭小,但他做的蒸笼还有许多的品种,直径80厘米的大蒸笼,是饭店蒸馒头、包子用的;直径33厘米的,蒸扬州包子;直径20厘米的,是蒸小笼汤包用的。最兴盛的时候,刘林做的蒸笼还能销售到上海、扬州等地,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恢复了市场。只是刘林的大本营城北下关,农副产品批发行业走向衰落,刘林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发表于2013-03-19
土豆叉烧,您好!您所发的帖子“【下关影像】回顾“老城北旧影”,看看咱下关“最后的老艺人”吧。”已被设置为固顶帖,请再接再厉多发好帖。点击查看更多南京润开华府业主论坛固顶帖>>
点击“版主推荐”查看南京业主论坛固顶帖和精华帖。
发表于2013-03-21

让我想起了外公

发表于2013-03-27

随着城镇化,这些都即将消失了

发表于2013-03-27

这些技术工艺不好,淘汰的未尝不是好事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