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上海现真实版猪笼城寨 隆昌公寓再现《七十二家房客》蜗居时光

发表于2013-07-11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展现了旧上海的历史风貌。不少人还记得片子里那栋有着包租婆、铁线拳、酱爆哥等人的“猪笼城寨”。

 

其实在旧上海当时确实有非常多这样的建筑,只是随着100多年岁月的变更,风风雨雨让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一个真实版的“猪笼城寨”:上海市隆昌公寓,成为近年来广大网友热议的对象。它迥异的建筑风格,让人一见就仿佛回到了老上海。几经岁月的蹉跎辗转,隆昌公寓与周边其他现代都市建筑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据悉,这座楼宇坐落在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设计建成。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

 

据悉,庭院内,整个公寓就如同一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筒圆形建筑。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如同一个大广场,被周边呈土灰色的五层楼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站在院中仰望,形同坐井观天的青蛙。解放后,杨浦公安分局就设在巡捕房南侧,隆昌公寓成了公安局职工宿舍。

 

 

发表于2013-07-11

 


 


 

后来又有许多人陆续住进去。他们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经商者,由于租金廉价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搬来至此,一直保持着大概250多家住户。这里还是上海甚至全国最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地方。

 

隆昌公寓的构造中,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是楼中居民最为自豪的,也称之为“扶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每部楼梯被水泥基座隔成两个通道,建在南北两侧的两扶梯称为“白扶梯”,宽敞阔气,夜里伴有灯光;东西处的两个扶梯称为“黑扶梯”,较为窄小,亦无灯光照明。每层楼都有一条长长的楼道相通,犹如几条蜿蜒的巨龙。楼梯内侧是大小不一如同笼子般的住家。屋与屋的间隙很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加增,家家几乎都把厨房挪到走廊里,还在过道处加建了房屋,以增加住房面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生活状态。

 

还有更典型的特征是公寓里的晾衣竿,稀稀拉拉布满整个院子,在小广场,毗邻楼层间,甚至房屋间都伸展开来大小长度不一的竹竿,挂满了床被和衣服,在整个大院中错综复杂,处处可见。虽然院中四处摆放的许多车子形成的停车场与晾衣杆架占据了院子的大部分,但大院依旧成为人们闲暇时聊天的场所和孩子们平日奔跑嬉闹的乐园。有些操着老行当的老人们,也成了公寓里的一景。比如,一些糕点做得很好的师傅,作出的当地特色小吃,好吃不腻、香甜可口。还有保留旧味道技巧的理发师傅,理出的发型还是几十年前的“小平头”,深受院里老人们的欢迎。

 

前瞻网获悉,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上海隆昌公寓已于2004年被归为不可移动文物。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表示,将更多地关注它,适时还会将这里的居民迁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

 

发表于2013-07-11

网友们的记忆在这里瞬间像被时光机器拉回到儿时。筒子楼里生活了几十年,街坊邻居都如同一家人。隆昌公寓在2004年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每当夜幕降临,筒子楼里灯火通明,主妇们丁丁当当做晚饭的声音充斥整个院落。晚饭后,忙碌一天的居民开始休闲生活,隔壁邻居大声哼着流行歌曲,对面小两口的吵闹声、小孩的哭叫声、老人们打麻将声等。 在当今喧嚣的城市里,这个“猪笼城寨”保留着儿时恬静、欢腾的老上海生活,让世人领略到这个城市里另一道独特的风景。

发表于2013-07-11



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公寓里的晾衣竿,稀稀拉拉布满整个院子,在小广场,毗邻楼层间,甚至房屋间都伸展开来大小长度不一的竹竿,挂满了床被和衣服,在整个大院中错综复杂,处处可见。虽然院中四处摆放的许多车子形成的停车场与晾衣杆架占据了院子的大部分,但大院依旧成为人们闲暇时聊天的场所和孩子们平日奔跑嬉闹的乐园。

 

【现实版猪笼城寨 演绎拥挤蜗居囧相】似是一出《七十二家房客》的真人秀,更像是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现实写照,一个真实版的“猪笼城寨”上海市隆昌公寓,就呈现在眼前,成为近年来广大网友热议的对象。说它迥异,是因为它还是一座名建筑,至今将近100年的历史。几经岁月的蹉跎辗转,与周边其他现代都市建筑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这座楼宇坐落在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设计建成。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

 

解放后,杨浦公安分局就设在巡捕房南侧,隆昌公寓成了公安局职工宿舍。后来又有许多人陆续住进去。他们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经商者,由于租金廉价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搬来至此,一直保持着大概250多家住户。这里还是上海甚至全国最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地方。

 

发表于2013-07-11

清晨,卖早点的,在街道中吆喝声不断。傍晚,整个“四合院”又热闹非凡。老人闲坐在院子里喝茶、下棋,人们把家务都拿到走廊上做。洗衣做饭、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不断,欢笑声、叫喊声不时入耳。

 

有些操着老行当的老人们,也成了公寓里的一景。比如,一些糕点做得很好的师傅,作出的当地特色小吃,好吃不腻、香甜可口。还有保留旧味道技巧的理发师傅,理出的发型还是几十年前的“小平头”,深受院里老人们的欢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繁衍不息。无休止的生活与奔波,似乎令他们无心关注到这个老楼的历史形态。

 

有人说:“上海居然也有这样穷困的地方!”也有人说,“在当今喧嚣的城市里,这个小院像儿时恬静、欢腾的老上海生活。”也许能让世人领略到这个城市里另一道独特的风景吧!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上海隆昌公寓已于2004年被归为不可移动文物。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表示,将更多地关注它,适时还会将这里的居民迁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

 

隆昌公寓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据说是英国人设计的,最早是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部分。解放后,巡捕房南侧成为杨浦区公安分局办公场所,隆昌公寓则成为职工宿舍,后来便有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去。 2004年,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每当夜幕降临,筒子楼里灯火通明,主妇们丁丁当当做晚饭的声音充斥整个院落。晚饭后,忙碌一天的居民开始休闲生活,隔壁邻居大声哼着流行歌曲,对面小两口的吵闹声、小孩的哭叫声、老人们打麻将声……汇聚在筒子楼里,筒子楼里每天发生的故事也是街坊邻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发表于2013-07-11



每层楼都有一条长长的楼道相通,犹如几条蜿蜒的巨龙。楼梯内侧是大小不一如同笼子般的住家。屋与屋的间隙很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加增,家家几乎都把厨房挪到走廊里,还在过道处加建了房屋,以增加住房面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生活状态。

发表于2013-07-11



每层楼都有一条长长的楼道相通,犹如几条蜿蜒的巨龙。楼梯内侧是大小不一如同笼子般的住家。屋与屋的间隙很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加增,家家几乎都把厨房挪到走廊里,还在过道处加建了房屋,以增加住房面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生活状态。

发表于2013-07-11



这座公寓是一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圆桶形建筑,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围拢结构,5层楼平顶,南北向中间轴线上设旋转楼梯,中间是宽敞的大院。每层楼房有一条长长的公用楼道连通,如一条椭圆形跑道,楼道后就是大小不等的房间。

 

发表于2013-07-11



 

公寓的构造中,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是楼中居民最为自豪的,也称之为“扶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每部楼梯被水泥基座隔成两个通道,建在南北两侧的两扶梯称为“白扶梯”,宽敞阔气,夜里伴有灯光;东西处的两个扶梯称为“黑扶梯”,较为窄小,亦无灯光照明。本来宽阔的楼梯口与过道间,摆满了各种杂物,一不小心,就会撞翻人家的锅盆或盆栽了。偶尔还陈列几件较为古式的家具物品,更多了几分怪异感。

发表于2013-07-11



 

庭院内,整个公寓就如同一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筒圆形建筑。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如同一个大广场,被周边呈土灰色的五层楼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站在院中仰望,形同坐井观天的青蛙。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