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保准很多人都不知道~城市之光国际公寓版里的亲可以来看看哦~

发表于2012-08-29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也号称“十三朝都会”。而除了金陵,历史上的南京还有过许多名字,如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等,但它们都远没有“金陵”叫得响,甚至连今天的正名——南京,与金陵相比似乎也总少了一丝味道。

发表于2012-08-29

古往今来很多学者、文人都孜孜于这个话题,但始终没人讲得清楚,倒是后来清初时的南京名士陈梓琴顺口说了一句,“金陵滋味在王侯,此为王气;又在秦淮,此为脂粉气;又在采石(采石矶),此为战火气”。陈梓琴的“金陵三味说”刚一问世就为世人叹服,再加上后世学者不断阐发补充,慢慢就成为今人解读金陵的3把“钥匙”了。

发表于2012-08-29

秦淮河夜景

“金陵王气”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秦朝时,秦王嬴政就担心金陵王气会威胁到他的帝位,因此不但在金陵城中埋金人“以压王气”,还在城内开凿水道,希望借此破坏金陵风水,让王气慢慢消散。嬴政此举果然种下了“祸根”,后来建都金陵的王朝无一不是福薄命浅,建立之初就呈现衰败之象,例如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和赵构开创的南宋等,连明朝也幸亏明成祖朱棣早早迁都北京,不然按以往的“惯例”,大明江山能在金陵传几代还尚未可知。但是即便如此,这些短命的王朝、衰败的王气也在金陵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远的不说,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孝陵就在2003年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

 

发表于2012-08-29

明城墙

王气之后就是“脂粉气”,金陵脂粉发端于东晋,那个时代不论男女都喜好搽脂抹粉,而聚居在秦淮河乌衣巷一带的东晋贵族无疑引导了社会潮流——据说,每天清晨当这些贵族男子洗漱上妆时,泼出的洗脸水能让秦淮河变得清香滑腻。东晋之后一千多年,从明末开始,“金陵脂粉”开始特指城中发达的勾栏瓦肆,而“脂粉烟花地”在这时俨然成为了金陵的代名词,著名的“秦淮八艳”就诞生在此时。自古才子爱佳人,有了名妓歌舞,自然就少不了风流文章,脂粉金陵从此流传千古,引人入胜。直到今天很多游客到南京游玩还是忍不住到秦淮河两岸看看——尽管这里早就物是人非,换了天地了。

 

发表于2012-08-29

六朝古都

有了王气、脂粉的金陵城引人垂涎,无数的战火也随之接踵而至。人们为了拱卫金陵,分别在它的东南西北四面依山形地势构筑要塞——东有紫金山、南有采石矶、西有挹江门、北有幕府山。历史上这几个地方曾经战火连绵、尸积如山,当然也留有很多战争遗迹供后人凭吊,而脱开了战火说金陵,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也是不周全的。

 

发表于2012-08-29

历史上金陵的称呼,最早指代的并不是南京,而是今天南京城东面那座海拔448米的山丘——紫金山。

为了克制金陵王气,秦始皇特命人仿照自己的身材相貌铸一金人,埋于金陵地下。而埋藏金人的具体地点,据说就在今天南京城北边的幕府山下。当时世人都讲,建文帝是沾了金陵的“地气”——而这句话是有深意的,既然沾了“地气”,那么自然就会少了“王气”。


明孝陵

 

发表于2012-08-29

历史上金陵的称呼,最早指代的并不是南京,而是今天南京城东面那座海拔448米的山丘——紫金山。在《说文解字》中,“陵”字的意思就是“山”,所以顾名思义“金陵”就是“金色的山丘”。


明孝陵神道

 

发表于2012-08-29

虽说地名里带了个“金”字,但金陵山上根本没有黄金,倒是这里山石的颜色呈现出炫目的紫红色,与紫铜类似(古代“金”常与“铜”同义),所以金陵叫做“铜陵”也不错,至于后来为何直接更名为紫金山,答案也很明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据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土地。得胜后,楚威王在金陵山的余脉——石头山(即今清凉山,位于南京城中部)筑成,定名为金陵邑。这时的金陵邑只是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城市规模虽不大,但它却是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而由于金陵邑地理位置险要——“倚陵山而扼江水”,其后的岁月里它的影响力不断增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响。

 

发表于2012-08-29

金陵的第一次“发福”、大发展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此时的金陵由孤城一座升格为“金陵地区”,统辖3县——秣陵、丹阳与江乘,其县治分别在今江宁县秣陵关、小丹阳与南京栖霞山附近。


石像

 

发表于2012-08-29

金陵“不佑王者”的真实原因

金陵虽号称“十三朝都会”,但细细看来也真算得上王气衰薄,建都于此的全国性王朝仅大明一个,而其余的政权君主,在金陵吃亏跌倒的不在少数,如最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是南唐政权的末代皇帝,他承袭祖父两代基业,年纪轻轻就在金陵坐了江山。但他天生就不是做皇帝的料,被人生拉活拽地拖上帝王宝座后,依然醉心文艺,前后不过15年就将祖宗的江山拱手让人,最终只能“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得个“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与李煜命运相似的还有陈后主,两人都是荣华散尽,一朝归为臣虏。他们的遭遇莫非真应证了“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抑或是金陵王气出了问题?


城墙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